發展歷程

當前位置:首頁>學校概況>發展歷程

四川省興文縣職業技術學校歷程

1981年,首批在石碑(現已劃屬珙縣),福安2鄉創辦了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兩所,招收一年制果樹專業2個班工70人。

1983年起,在建武和大壩中學開始招收職業高中生,在部分農村興辦職中。

198410月,經宜賓地區行署批準,將建武中學改名成建武職業中學,招2個班,學生145人,有專業教師9人,試驗地3.2畝。

1985年四川省政府正式批準掛牌,至1992年共畢業8個班。

1984年,創辦大壩職中。

1993年宜賓市人民政府正式授牌成立成立,并開設電子電器、畜牧獸醫和烤煙等專業。

同年,興文縣政府批準成立了興文縣成人教育辦公室,與科委、農業局、工農教育辦公室配合,開辦多形式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25000多期,培訓學員100萬人次。

1989年起,在共樂中學開班職高專業班。

1991年縣政府決定將共樂中學改辦成職業高中班。全縣在校職高生達300余人。同時,全縣21個鄉鎮均已建立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,其中13個鄉鎮已經獨立建制。322個行政村已建立農技校。

1992年,將大壩中學改為大壩職中,招生約100人。

1988年,全縣共計建制職業高中2所(建武職中與大壩職中),職高點3個(民族中學、共樂中學和興文中學),在校生達600余人(含其中的普高生)。

1922年起,每年職高生與普高生招生比例1:1.但實際上并沒有達到這個目標。

1992-2000年,職業高中招生情況如右表

但期間全興文縣普通高中招生平均每年都在240人以上,所以,職高于普高的招生之比不是1:1。

1998年,建武職中停招農職高中,成為虛有四川省興文縣建武職業中學校之名的初級中學。到近年來(指的是2002年以來),在校職高生人數大幅度減少,1198人進入成教;2002年全校具有初中畢業生4338人,其中有842人進入普高,約200人進入職高。 隨著社會發展,興文職教人一路攀登求索,不斷開拓 為了加大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力度,興文縣人民政府和興文縣委于2001年立項,2002年籌措資金400余萬元(含四川省下撥??顚S媒?/span>50萬元和宜賓市教育委員會職業教育科的撥款12萬元),在局里縣城一公里處的溫水溪村征地28畝新建興文縣職業教育中心。并將大壩職中、教師進修校和民族中學遷入此地(原大壩職中的校址改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基地)。

截止2013年,興文縣職業教育中心擁有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,運動場面積9000平方米,一起設備總價值53萬余元,有2間標準的多媒體教室,有一套閉路電視系統,建立現代信息技術遠程教育網站,有15500冊圖書,生均31冊?,F有學歷教育在校人數494人,教學班11個,專任教室31人,其中專業課教師16人,占專任教室總數的52%,具有本科以上學歷10人,占教師總數32%,中級職稱以上16人,占教師總數的52%。

2003年興文縣職業教育中心準備開設種植、養殖、計算機應用、旅游餐飲與管理、旅游導游、會計、幼師和應用電子一級機電一體化等專業。共計招生500名。

2003年與四川省瀘州一平職業中學(私立學校)聯合辦學,由興文縣職業教育中心提供教學場地,一平職中提供師資、設備和管理,興文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負責文化課教學,一平職中負責專業課的教學并負責管理學生生活費用。在暑期新招職高班(7.20-8.20)主要是計算機課程。

200384日止,興文縣職業教育中心通過宣傳已招生70人,雖然有優惠措施(農學專業的學生減免就學,少數民族學生每月發給25元生活補助金),但招生仍然困難。

2010年以來,興文職教人通過十年的一路攀登求索,現學校本著以市場為導向,就業為目的,服務為宗旨的辦學理念,全校教師生志于道、篤于行、敏于學,銳意進取,自組建以來為社會培養了上萬名實用型技術人才。近年來在縣委、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持配合下,學校得到了長足的發展,學?,F有136名教職工,50個教學班,2300余名在校學生。開設有計算機應用技術、機電應用技術、汽車應用與維修、旅游服務與管理、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等五類專業。

現學校占地面積40畝,建筑面積24300多平方米,有在校學生2500多人,教職工160多人。專職教師中具有中、高級職稱的教師占60%,具有高級技能等級證書教師占30%。全校擁有省、市、縣級優秀教師、教學能手20余人。

學校開設有計算機及應用、旅游與酒店管理、學前教育、應用電子、機電一體化、汽修等六大專業,畢業生就業率達100%。學校秉承全面開放辦學,深度校企合作,打造職教品牌,成就學生未來的辦學理念,把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專業型、復合型的應用型人才作為根本任務,視教育質量為生命,先后獲得了宜賓市中職學校教學質量一等獎、宜賓市中職招生一等獎、宜賓市科普培訓先進集體、宜賓市文明學校等數十個榮譽稱號。

 


国产黃色A片三級三級三級